摘要:以小陇山林区为例,通过调查低质低效次生林的成林原因及林分质量,提出林分改造技术措施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天然次生林;低改技术
2005年小陇山林业实验局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示范点。为了搞好示范点建设,小陇山林业实验局组织局内专家,在多次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探索了多个可持续经营的技术模式,现就重建模式中低质低效林分改造的措施提出几种经营方法,供同行其它试点单位参考。
1.低质低效林分的划分对象
幼龄林郁闭度在0.4以下,中龄林在0.5以下的林分;
有林地与灌丛地、宜林地镶嵌分布的林分;
虽然是乔木树种,在生长在土壤瘠薄或稀疏林冠下,树干矮生,表现为灌木或者灌丛状态的天然林分;
多代萌生,已经成为灌丛状态的栎类次生林分;
遭受轻度病虫害、火灾、雪压、风折等自然灾害(受害株率在25%以内)的林分。
2.低质低效林的成林原因
2.1天然次生林的固有属性。
天然次生林镶嵌性非常明显,次生林的镶嵌性:同一地段上群落的不一致性,不同群落相互间隔的现象。也称为群落的复合性,甚至形成交错群落的现象。
2.2树种特性。
天然次生林建群树种主要为栎类,栎类林的特点是幼年生长较慢,易生徒长枝,但在深厚肥沃土壤上,生长良好,在土壤瘠薄或稀疏林冠下,虽能适应,但生长不良,树干矮生,甚至呈灌丛状。萌生能力很强,“次生性”很强。
2.3立地条件差。
小陇山林区在甘肃省立地分类系统中多为“石质山地区”,土层薄,大部分地区土壤厚度不足30厘米,这类地区虽然分布着大量的乔木树种,但始终表现为灌木或者灌丛状态。
3.低质低效林的现状
生长缓慢,每公顷年生长率仅为2.63%。个别地段林木生长演替已呈现出逆向演替的趋势,森林三大效益下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既严重影响了林木正常生长,又带来了发生森林火灾及病虫害的隐患,火险等级提高,引发灾害的因素加剧,影响了森林多种功能的正常发挥。
4.改造技术的几种方法
由于低质低效林固有的复杂性,在具体进行改造时,不是采用单一的措施,而应对各种营林措施综合运用。改造不受强度的限制,取决与林分的状况和进行改造的要求,旨在改变林分及其它特征。
4.1全部伐除,全面造林
这种方法适用于非目的树种占优势,而无培育前途的残破林分,林木绝大多数为弯曲、多杈,受病虫危害,难以培育成材的林分。目的在于改变主要组成树种与整个林分状况。实施时,首先伐除全部树木,但对目的树种的幼树应当保留。然后在采伐迹地上选用适宜的树种进行造林。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地势平坦或植被恢复快的地方。
4.2清理活地植被,林冠下造林
这种方法是先清除稀疏林冠下的灌木、杂草,然后进行小块整地、造林。在林冠下进行人工造林,一般用植苗造林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森林环境变化小,苗木易成活,杂草与萌条受抑制,可以减少幼林抚育次数。
4.3抚育采伐,伐孔造林
这是一种将抚育采伐与空隙地造林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郁闭度大,但其组成树种有一半以上属经济价值低劣,而目的树种不能占优势或处于被压状态的中、幼龄树;也常用于屡遭人为或自然灾害破坏、造成林相残破、树种多样、疏密不均但尚有一定优良目的的树种的劣质低产林分。
4.4带状采伐,引入珍贵树种
此法主要应用于立地条件好,但由非目的树种形成的低价值次生林。这种改造方式,是在被改造的林地上间隔一定距离,呈带状地伐除带上的全部乔灌木,然后秋季整地春季造林,待幼苗在林墙(保留带)的庇护下成长起来后,根据幼树对环境的需要,逐次将保留带上的林木全部伐除,最终形成针阔混交林或针叶纯林。
4.5局部造林,提高密度
这种方法适用于主要树种符合要求,但密度较小(郁闭度在0.5以下),甚至为疏林或疏密不均的次生林。主要措施是在稀疏处或林中空地进行补播、补植的方式,来提高林分的密度。通常用块状法进行局部造林。当然还得考虑立地条件,如果采用的树种与立地条件不相适应,生长很慢,则会在以后被原有林木所压,达不到补植的目的。
4.6封山育林,育改结合
封山育林是对疏林地与具有一定数量的伐根萌芽、具有根蘖更新能力和天然下种母树条件的地区,实行不同形式的封禁,并借助林木的天然更新能力与辅以抚育管理措施,来逐渐恢复和改造次生林的一种有效手段。
(作者单位:甘肃省小陇山林业调查规划院,甘肃天水 作者:刘伟 赵小刚 邮编:741020)